三維影視動畫制作的技術-電影《阿凡達》
上海藝虎動畫所認知是由世界著名導演詹姆斯·卡梅?。↗ames Cameron)編制的3D科幻冒險影片《阿凡達》于2009年12月18日公映后,迅速占據全球票房銷售的首席位置。最終,《阿凡達》以2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記錄超越《泰坦尼克》成為新全球票房記錄保持者,由此引發(fā)全球電影制作3D熱潮。
三維影視動畫肉眼所看到的景像是一種具有層次、深度的立體影像。一般我們所謂3D游戲,實際上并非真正的3D;顯示卡雖以x、y、z軸來處理資料,然而輸出至屏幕時仍須再次轉換成2D,因為屏幕先天即是2D,所以我們稱呼這種3D為「平面3D」。讓我們先做個簡單的實驗,首先伸出您的一根手指頭,并凝視這根手指,然后閉上右眼、張開左眼;再來張開右眼、閉上左眼,仔細觀察左、右眼所見是否有些不同?這個不同即為「視差(parallax)」。立體3D的技術即是要將這個「視差」持續(xù)在屏幕上表現出來。因此為使觀賞者得以觀看真正立體,每個眼睛所看到景物必須與另一眼稍有不同。事實上,在真實生活里左、右眼所看到的景物即有些不同,而這理論即被應用在立體3D科技之中。
三維影視動畫D是英文Dimension(線度、維)的字頭,3D是指三維空間。國際上是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。
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,是靠兩只眼睛的差距。人的兩眼分開約5公分,兩只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,看任何一樣東西,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。雖然差距很小,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,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,產生遠近的深度,從而產生立體感。一只眼睛雖然能看到物體,但對物體遠近的距離卻不易分辨。藝虎動畫的觀點是根據這一原理,如果把同一景像,用兩只眼睛視角的差距制造出兩個影像,然后讓兩只眼睛一邊一個,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,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。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,也多是運用這一原理,我們稱其為“偏光原理”。
3D立體電影的制作有多種形式,其中較為廣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鏡法。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,利用兩臺并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,分別代表人的左、右眼,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。放映時,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、右電影放映機,并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。兩臺放映機需同步運轉,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,形成左像右像雙影。當觀眾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鏡時,由于左、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,并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;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、右眼只能看到右像,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、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,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。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,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、或進入銀幕深凹處,能產生強烈的“身臨其境”感。
3D眼鏡:
3D Vision采用了當今最先進的“時分法”技術,通過3D眼鏡與顯示器同步的信號來實現。當顯示器輸出左眼圖像時,左眼鏡片為透光狀態(tài),而右眼為不透光狀態(tài),而在顯示器輸出右眼圖像時,右眼鏡片透光而左眼不透光,這樣兩只眼鏡就看到了不同的游戲畫面,達到欺騙眼睛的目的。以這樣地頻繁切換來使雙眼分別獲得有細微差別的圖像,經過大腦計算從而生成一幅3D立體圖像。
3D Vision眼鏡在設計上采用了精良的光學部件,與被動式眼鏡相比,可實現每只眼睛雙倍分辨率以及超寬的視角。眼鏡為現代太陽鏡款式,佩戴舒適,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除傳統3D眼鏡以外的時尚、輕型3D眼鏡的選擇。該款解決方案完全沒有線纜的限制,為用戶提供了移動的自由以及最長20英尺的無線3D觀賞距離。